429处,各有来头!
咱海淀就有146处!!
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拟定
反映了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
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建筑设计风格
小编6月21日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了解到,2019年6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人民大会堂等429处建筑物拟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建筑物类型
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以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保护价值、承载了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建筑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城、海淀、东城三区,集中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建筑物类型。
体现了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特别是明清及近现代以来丰富的历史内涵
其中核心区273栋,体现了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特别是明清及近现代以来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体现古都风貌及共和国发展历史的建筑代表;海淀区146栋,主要集中在清华、北大校园内,集中承载了近现代以来一大批知识分子求学报国的历史信息。
体现了北京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
从建筑功能上看,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商贸建筑、工业建筑等,涉及传统四合院、近现代公共建筑、近现代住宅等不同的建筑类型,体现了北京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这些历史建筑中,既有人民大会堂这样众所周知的著名建筑,也有大量北京胡同中的院落,当然还少不了咱海淀燕京大学的“小洋楼”、还有众多知名科学家曾居住过的科源社区“特楼”等。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述
其中几个历史建筑的故事
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建筑群:
1919年前后,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通州协和大学三校陆续合并,成立一所新的大学——燕京大学。1925年,燕京大学迁入北京西郊的新址,也就是现在的燕园所在的地方。那时的燕京大学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学校对教职员住宅的建设也便颇为重视,燕南园就诞生于那个时期。
燕南园里的教职员住宅采用的是美国城郊庭院别墅的模式,一色的灰砖小洋楼,不同于教学区和办公区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这些住宅从内到外的建筑工艺都十分精细,门前屋后还配有花木繁茂的庭院。为了给居住在这里的教职员提供一流的条件,当时燕南园的建设可谓不惜工本,此后几十年内都鲜有教师住宅能够与之媲美。
燕南园里共有十七幢住宅。1952年,燕南园随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这里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并沿用至今。20世纪50年代初,燕南园西墙的北端向外延伸,新增了一个宅院,编号为50号。
这十七幢住宅形态不尽相同,虽都是做工精细的西洋建筑,外形却并不奢华。
曾经在燕南园居住过的,多是大师级的人物,比如历史学家洪业、向达、翦伯赞,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冯定,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饶毓泰、褚圣麟,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语言学家王力、林焘……正是这些大师为燕南园添了许多灵气,使其成为偌大校园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清华大学照澜院历史建筑群:清华园中保存最完整的故居群
照澜院位于清华大学西南处,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照澜院建成于1921年,由10所西式丹顶洋房和10所中式四合院组成,是清华以前的教授住宅群。当时称为南院,1934年以后改称旧南院。1946年抗战胜利清华园复校后,由朱自清提议将"旧南院"的称呼按谐音改称字面文雅的"照澜院"。照澜院场地总体呈方形,西式住宅布列于北、东两面,南、西面排布中式院落,中部围合的空间设为公共运动场。中西建筑融入林木树草,意境清幽。
很多名人都曾在照澜院居住过,梅贻琦、戴志蹇、杨光弼等首先入住,赵元任、陈寅恪、张子高、马约翰、俞平伯、张申府、袁复礼等也相继安居于此。这里一直作为教职工的住宅,是清华最早的教授住宅群,是清华园中保存最完整的故居群。
科源社区“特楼”: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选址中关村,作为科研发展基地,除建设一批科研大楼做相关研究所使用外,还配套建设了数十栋住宅楼,作为科研人员起居之用。其中,在原中关村大道(即现北四环半地下隧道段)北侧,中关村西一街以西,中关村第二小学以东区域,建起一批高研楼供高级研究人员居住,当中以13、14、15号楼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最好,以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在国内自然和人文各学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居住,被人称做“特楼”。13、15号楼呈“L”形如两翼般东西而立,中间的14号楼呈“一”字形,楼前是座圆形的小花园,外面一圈是冬青,里面种着各种花草。一梯两户的屋子很宽敞,条件最好的14楼还铺着木地板。
在这里曾经居住过60多位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除了人们熟悉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和钱三强、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童第周外,还有气象学家赵九章、中国核物理的开拓者赵忠尧、中国实验原子物理的奠基人王淦昌、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甚至包括语言学界“一代宗师”吕叔湘和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家顾准等人。曾几何时,他们的名字如日月般光辉,他们的成就如星辰般闪耀。有人称,这三座楼可称得上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端所在,是我国尖端高新技术科学的发祥地。
友谊宾馆历史建筑群: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特色
前身是国务院西郊招待所,主要用于接待在京的苏联专家。1956年3月改为现名。1973年3月开始接待旅游外宾。
北京友谊宾馆 —— 亚洲最大的园林式酒店,位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地带,毗邻北大、清华等多所高等学府,与举世闻名的颐和园遥相辉映。占地面积33万5千平方米,绿地面积多达20余万平方米,建筑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环境优美、景色怡人。
像这样的历史建筑
海淀一共有146处!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
目前,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正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网站公示。北京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10个试点城市之一,更多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过程中,未来将结合实际开展对已公布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试点工作。
”
历史建筑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
虽然不是文物,但也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所以也应该有一个名录
并且配合具体的保护措施
让我们的城市留住历史记忆
Advertising agency
技术支持:申博科技
Copyright © 2004-2017 亚星游戏官网 湘ICP备66000007号-9
地址:某某市同安工业集中区某某园某某号某某楼
电话:020-123456xx 020-123456xx
400-000-0000